献爱心能否“没有中间人赚差价”
宋程程
宋程程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病毒肆虐,但大爱汇聚!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八方援助一时间涌向武汉。处在暴风眼中的一些公益慈善机构却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那么问题来了,能否绕过这些公益慈善机构直接向医疗机构或者受困主体进行捐赠呢?
新冠疫情爆发后,湖北省政府曾指定湖北红十字会、慈总会、青基会作为接收机构。1月26日,民政部发文,要求慈善组织为湖北省武汉市疫情防控工作募集的款物,由湖北红十字会、湖北慈总会、湖北青基会、武汉慈总会、武汉红十字会五家机构定点接收。更有甚者,武汉市场监管局“绕开红会捐赠,凡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将依法处理”!看到这,是否会让你觉得,要向湖北武汉奉献爱心,只能通过上述定点机构这类“中间人”才能完成?答案是否定的,你可以向武汉的医疗机构或者受困主体直接进行捐赠,核心条件就一个——只要你愿意。
既然可以,那为什么在实践中,很多人仍然认为献爱心必须经过“中间人”,而且好多是权威的政府部门的表态呢?同时,在我们身边,听到最多的也是经过“中间人”的捐赠。造成这种误解或者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两大点,第一、不知道法律规定或者对法律理解有错误。第二、存在方法论上的不清晰,直接向医疗机构或者受困主体捐赠无从下手。因此,我们试图对捐赠行为在法律和实务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为了区分,我们将传统的通过公益慈善组织或者向政府部门这些“中间人”进行的捐赠称为:间接捐赠。把不经“中间人”捐赠给需要帮助的受困主体的捐赠称为:直接捐赠。以下我们进行逐一分析解析。
- 立法分析及正确理解。
第二、间接捐赠和直接捐赠的异同分析。
间接捐赠和直接捐赠两者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捐赠人将其拥有的合法财产自愿、无偿交付给受赠人或者受益人。但是不同点更多,诸如:1.受赠人、受益人的主体有别。在间接捐赠中,受赠人和受益人不是同一主体。受赠人指的就是接受捐赠的主体,即为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等中间环节,受益人则是捐赠财产的实际使用人,一般是受赠人帮扶的对象。而在直接捐赠中,受赠人一般就是受益人。2.目的和用途不同。间接捐赠必须基于公益、慈善等目的,用途也只能从事公益慈善等行为。而直接捐赠不仅仅局限于公益慈善,可以有多种目的和用途。3.当事人意思自治程度不同。间接捐赠中,捐赠人单方就可以作出捐赠意思表示,受赠人一般不得拒绝。而在直接捐赠中,捐赠人与受赠人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完成捐赠。4.标的物处分权不同。在间接捐赠中,受赠人一般享有标的物的管理、分配等占有处分权利。而在直接捐赠中,标的物的处分权在交付之前归属捐赠人,交付后则完全归属受赠人。5.无偿性略有区别。间接捐赠虽然也是无偿的,但是受赠人可以向捐赠人颁发荣誉证书,回赠礼品、纪念品等以精神层面的肯定鼓励为主的“对价”。而直接捐赠则是完全意义上的无偿,没有任何对价。6.公开性不同。在间接捐赠法律关系中,受赠人应该将捐赠的相关信息公开,并接受社会及公众监督。而直接捐赠则是封闭非公开的,一般不为公众所知晓,也不存在社会公众的监督问题。7.所归属的主要法律依据不同。间接捐赠主要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法律规定。而直接捐赠本质是一种合同法律关系,其主要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8.税费优惠不同。间接捐赠中的捐赠人可以享受税费等各项优惠,而直接捐赠一般不存在税费方面的减免。
第三、直接捐赠的方法论。我们梳理了大致四方面的流程,即发布信息、发出要约、作出承诺、书面确认。以下我们将逐一分析。
一、发布信息。具体操作方式:医疗机构或者受困主体,可以在自己的信息平台或者公众信息平台上,陈述具体详尽的受困情况,同时公布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法律考量:由于法律禁止企业和个人未经批准向不特定的主体进行公开募捐,所以我们认为不能由医疗机构或受困主体直接发出接受捐赠的要约。但是,法律并没有禁止将自己的信息和困难公之于众,因此,我们设置了发布信息环节,此后将由捐赠人来发起要约,这样就避免了与公开募捐产生法律冲突。
二、捐赠人发出要约。具体操作:如果是捐赠货币的,可以和医疗机构或受困主体取得联系,表明捐赠的意思发出要约。同时,索要接受捐赠的账户名称,开户行,帐号。如果是捐赠物品,诸如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可以依照地址,电话等直接物流送达。上述均应该注明“捐赠货币或者捐赠物品”。法律考量:要成立直接捐赠的赠与合同,必须达成双方合意,我们考虑通过要约和承诺方式来实现意思表示一致。另外,注明“捐赠货币或者捐赠物品”,是为了明确直接捐赠的法律性质。
三、受赠人作出承诺。具体操作:如果接受货币捐赠,可以在捐赠人联系时立即作出承诺。接受物品捐赠的,立即签收即可。法律考量:要实现直接捐赠的意思表示一致,在捐赠人发出要约后,受赠人必须作出承诺。作出承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即时立即承诺,另一种是以接收行为作出承诺。
四、书面确认。具体操作:受赠人收到捐赠的货币或者物品后,应该向捐赠人书面回函确认。载明已收到捐赠的货币和物品情况,并由受赠人签字、盖章确认。法律考量:这既是对捐赠人履行行为的确认,也可以从证据角度固定双方直接捐赠这种赠与合同的法律关系,同时也是对捐赠人善举的肯定与赞许。
综上所述,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受困主体进行直接捐赠。当然,选择直接捐赠或许没人知道您奉献了爱心,也没有公益慈善机构颁发的荣誉证,也不会税费减免,但是它可以让您的爱心“没有中间人赚差价”。让我们知法懂法,共同努力,还爱心捐赠一片湛蓝的天空!
声明:本文初衷是对现有慈善捐赠进行有益的探索或者补充,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参考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2017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财政部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